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Ai技術飛速發展,讓社會發生了重大變革,科技賦能更多行業,更多領域,改變更多勞動力從業方式,智能制造已經升級為智能全產業鏈、智能生產、智能服務,不僅大大提高生產力,更是為各行各業的持續發展創造了最佳的改革條件。深度學習為智能制造企業提供了一項強大的智能技術支撐,在Ai落地與應用的推動下,智能制造與人工智能產業已然崛起。
對于各企業,今年是首次在制造業領域,探索Ai落地與應用。過去將是Ai落地最為積極的一年近兩年來,從企業的真實需求來看,智能制造有著無盡的商業價值,這從中國的幾乎所有制造企業都涉及Ai來得到印證。但凡事過猶不及,在大企業都在探索Ai落地之際,中小制造企業卻被裹挾著整體成長起來,人人都在忙著往智能制造要錢,卻在非智能制造要職。誰能落地,誰便能抓住制造企業后半場的起飛。
據國家統計局數據,2016年中國智能制造業投資規模達200億元,有人預計,2017年智能制造產業投資將超過3000億元。智能制造產業投資在2015年實現165.55億元,2016年達到2738.56億元,2017年有望達到3684.63億元。2018年預計將超過6000億元。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在探索Ai落地之際的摩擦上,其根本區別在于大企業擁有數字化工廠,中小企業缺乏數字化、網絡化的基礎設施,數字化工廠已經成為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所急需的強大支撐。
2016年,工信部發布的《工業互聯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(2016-2020年)》,就明確了工業互聯網技術發展的三大趨勢,就是依托大數據,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,依托各種云計算、物聯網設備,實現智能化、網絡化。他們形成了一個由大企業為主導、中小企業為主體的“大中小”三方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圈。
在這種產業生態圈中,中小企業已經扮演了重要角色。在“大中小”三方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圈中,中小企業與工業企業、全國政府、國內外眾多企業家和科學家,是行業生態鏈的核心力量。如何在大中小生態圈中,實現中小企業與大中小企業、大中小全產業鏈的合作共贏?“大中小”三方協同發展生態圈是否能實現中小企業的自主發展和自主創新?顯然不會。與中小企業自主發展相比,大中小制造企業的自主創新需要更強大的“大中小”產業鏈支撐。
如何以全鏈條的優勢放大制造企業的所有優勢和優勢,并借助“大中小”產業鏈所賦予的“大中小”制造企業發展的天然優勢,去進行中小企業的創新生產?我們看到有企業不斷通過從“大中小”全產業鏈上游,如服務設施、控制分析、運營保障等方面入手,逐步推動制造產業鏈的構建。